公司新闻

星空坚守初心 改革创新 砥砺奋进——中国一重70年奋力打造“中国制造业的第一重地”

2024-12-27
星空  新华网哈尔滨9月20日电(记者梁冬、唐铁富)9月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秋高气爽,天气微凉,在这个收获的季节,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迎来70华诞。   70年风雨兼程、砥砺奋进,被誉为“中国制造业的第一重地”的中国一重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勇毅前行,以“共和国长子”担当,书写实业强国、产业报国的壮阔画卷,在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科技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履行中央企业使命任务,支撑国家战略实施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筑牢国家安全之基   1954年,中国一重成立。来自五湖四海的第一代一重人,在极其艰苦和困难的条件下,肩负着党和国家的重托,怀揣着“为祖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气”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艰苦创业、战天斗地,开启了中国一重轰轰烈烈的建设篇章。   工厂建设坚持边基建、边准备、边生产的“三边”方针,1958年第一炉铁水、第一炉钢水相继出炉,模型厂等车间局部投入使用。1957年一机部下达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为包钢设计制造出1150初轧机。翌年,又下达了设计和制造12500吨水压机的任务。在五十年代能生产这类产品的国家寥寥无几。到1960年5月,两大重点产品基本完成,生产出我国第一台1150mm初轧机和125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实现了“两颗卫星上天”的目标,质量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结束了我国不能独立生产成套重型机器的历史。   1960年,独立完成设计当时只有少数国家才能研制的2800mm冷带铝板轧机、2800mm热带铝板轧机和30000吨模锻水压机。三大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成功,标志着一重厂形成了能独立承担大型成套设备的设计、制造能力,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开始由仿造向独立自主发展阶段过渡。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一重内部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也逐渐加快,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从齐齐哈尔富拉尔基到大连、再到天津,完成了从内地到沿海的产业布局。   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为中国一重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一重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继续创造多个“第一”:第一套国产化8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国内首台1200WS四辊可逆冷轧机组、国内首台全液压卷取机、国内第一台4000吨机械压力机、国内最先进的900毫米六辊可逆式冷轧机、国内首台大型盘磨机、国内首台30万千瓦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国内第一条1780毫米冷热轧生产线、国内最大3.5米炉卷轧机、国内最大重达2044吨煤液化反应器……其中,400吨锻焊结构热壁加氢反应器、1780毫米大型宽带钢冷轧机生产线和150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三项产品,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中国一重产品与业务领域逐步拓宽,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得到锻炼和提高,产品拓宽到冶金成套设备、大型铸锻件、核电设备、重型容器等重大技术装备,挑战国外品牌,推动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进程,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为国家安全贡献力量。   大力改革涅槃重生   发展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14年至2016年,中国一重连续3年亏损。   为扭转局面,中国一重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战略规划为引领,以三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充分运用“深化改革”这个关键一招,重点解决国有企业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闯出了一条老国企涅槃奋起之路,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改革旗帜,被评为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示范企业。   企业管理,重点在人。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中国一重创建“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选人用人机制,建立职业经理人、职业技能人和党务工作者三支队伍。“十三五”期间,刘伯鸣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工匠年度人物、龙江楷模,领衔的创新团队被授予“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王国峰等33人先后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龙江大工匠”等省部级以上称号。   在中国一重厂区内,身着蓝色工服的职工行色匆匆。在“惠民之家”,装潢精美,氛围轻松。咖啡店、超市、洗衣房、药店、图书角等一应俱全,价格优惠,在这里职工可以慢下脚步,享受宁静。   近年来,中国一重大力改善职工生活及待遇,将收入增长指标写入年度计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与生产经营预算目标相适应的薪酬增长机制,实施薪酬分配向营销、高科技研发、苦险脏累差、高级管理、高技能五类人员倾斜。积极推进企业年金“倍增计划”,增加职工“惠民”补贴,人心思进、人心思上、人心思干在企业上下蔚然成风。   在党建工作方面,突出党业融合,坚持把生产经营完成情况纳入党建考核,把党建工作情况纳入生产经营业绩考核,持续完善以“五创”工程、基层党建联系点、职能部门与二级单位“1+1”为代表的党建经营融合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了具有一重特色的党员突击队、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积分制等管理办法,以制度机制保障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从“平行线”到“同心圆”。   2017年,中国一重扭亏为盈,2018年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元,实现了一年扭亏、两年翻番、三年跨越,闯出了一条“涅槃重生”之路,阔步迈入了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创新打造“中国制造业的第一重地”   在中国一重龙申(齐齐哈尔)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眼望不到头,工人正在生产长达111米的陆上10MW碳纤维风电叶片。   中国一重龙申(齐齐哈尔)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戈介绍,在叶片生产过程中,技术人员突破重重难关,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先进制造技术,既降低了叶片重量、成本,又满足了叶片的刚度以及高捕风能力、高发电量要求。   近年来,中国一重在雄厚的传统装备制造能力基础上,把风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并入主业发展,不断创新打造“中国制造业的第一重地”。   回首中国一重70年发展历程,凝聚着数代创业者产业报国、工业强国的奋斗努力,是新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史缩影。   70年来,中国一重已累计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机械产品600余万吨,开发研制新产品435项,填补国内工业产品技术空白534项,创造了数百项“第一”。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183项,其中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9项。打造了全球首堆“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玲龙一号”核反应堆压力容器,12台世界最大3000吨级锻焊反应器实现批量化交付,世界最大冲击式机组全尺寸不锈钢转轮等8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取得突破,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制造在国产化的道路上相继实现“零”的突破,创造了一系列世界纪录,有力保障国家安全。   中国一重因国家战略而生,因国家战略而兴。70年来,中国一重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见证并书写我国重大技术装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始终致力于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冲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第一线,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   目前,中国一重正加快转型升级,坚持材料与装备并重,装备与服务并举,国内与国际共同拓展,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同向发力,构建形成以高端装备、专项产品、高端材料、工程与国际贸易、现代制造服务业、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战新产业及未来产业为主体的“6+1”产业布局,加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企业集团。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鹏说,中国一重坚定不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用好“关键一招”激发磅礴动能,坚定不移创新引领,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坚定不移高举人才强企的鲜明旗帜,坚定不移推动优秀文化赋能,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好发挥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产业集团,奋力推进“中国制造业的第一重地”再上新台阶,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行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中国一重力量。(完)